農村公路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通往城市,是推動城鄉各類要素“雙向奔赴”的重要渠道。近年來,上栗縣把建設好農村公路作為服務民生、促進城鄉融合的惠民工程來抓,把農村公路修到群眾家門口,通過連路成網,實現城鄉融合“雙向奔赴”,同時管理好農村公路,讓農村公路持續保持“健康”,成為群眾的“富民路”。
修好路,把公路修到群眾家門口
裝袋、打包、搬運……眼下,已是數九天氣,室外寒意襲人,隨著春節臨近,掛面產銷進入旺季。上栗縣長平鄉福壽村的江西鄉味里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以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原材料進村與成品進城都很難。”江西鄉味里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術海告訴記者,一開始因村里的道路很破爛,他對在村里辦廠沒有信心。
隨著農村公路修到村口,張術海發現村里由此融入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廠里的掛面等產品也隨之能銷往長沙、南昌、上海等地。“明年還要擴大生產規模。”張術海對轉型充滿了信心。張術海的信心,源自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村公路變化。截至目前,上栗縣農村公路里程達1912.942公里,實現25戶以上自然村水泥公路全覆蓋,構建了“七縱十橫”縣域主干路網,打造了縣城至周邊城市半小時、鄉鎮上高速及至縣城以上中心城區一刻鐘的“交通網絡圈”。今年上栗縣獲評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上栗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付華柏向記者介紹,暢通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路路通”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過去,上栗縣很多農村都是蜿蜒曲折的“泥濘路”,不僅阻礙了村民出行,也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短板,如今隨著城鄉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打通了城鄉連接的“最后一公里”。
護好路,“戶籍化”管理讓群眾出行更安全
12月24日早上7時,上栗縣楊岐鄉南源村的脫貧戶梁國強,與往日一樣,一番洗漱后,拿著掃帚和垃圾袋,來到家門口的楊岐山鄉村公路,清掃路面的枯枝敗葉等垃圾,同時負責檢查公路的設施狀況,如路肩、邊坡是否完好等,一旦發現問題,他就立即上報,確保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這份養護工作,可為梁國強每月帶來1800元的收入。這是上栗縣實現護好路與精準幫扶脫貧戶雙贏的創新之舉。上栗縣交通運輸局公路股股長張喆介紹,農村公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為此,上栗縣探索建立健全專業化、市場化、長效化農村公路養護機制,對農村公路進行“戶籍化”管理。目前,在全縣19個村試點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承包鄉村道路日常保潔與巡護,全縣公路列養率和覆蓋率均為100%,實現了“有路必養,養必到位”的管理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上栗縣還積極落實“路長制”,提升農村公路管養精細化水平。上栗縣交通運輸局相關部門,借助數智技術賦能,通過“路長制”APP,有效銜接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實現農村公路實時監測管理數據化、可視化、信息化,讓道路管護更智慧,讓農村公路“健健康康”普惠百姓。
張喆向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共投入資金1600余萬元,完成了近2000公里農村公路日常養護,消除村道安全隱患里程63.4公里,保障群眾出行更加安全順暢。
用好路,串起好山好水好日子
“要想富,先修路。”對于這句話,上栗鎮泉塘村黨支部書記文家根有著深切的體會。“我們村有好山好水,以前因交通不便,守著綠水青山受窮。”文家根告訴記者,隨著新建的上栗縣新達公路X163、水達公路Y050直通村門口,村里的生態資源吸引了城里人來承包經營農業項目,從事農業開發。目前村里有30多家農業合作社,吸納村里800多人就業,每年每戶增收1萬元至1.5萬元。
在上栗縣,一條路帶動一片產業、富了一方百姓并非個案。易全明是上栗縣長平鄉塘上村村民,雖然村子距縣城只有20公里,但是有5公里是破破爛爛的山路,路寬不到1米。
“以前,我們去縣城,先得在山路上步行30分鐘,再搭乘摩的到長平鄉,然后坐客運班線去縣城。”易全明介紹,現在村里至上栗縣城開通了公交線路。
出行便利了,頭腦活絡的易全明利用村里豐富的青山綠水資源,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村里23戶人家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里打造成春賞花,夏秋摘果,冬嘗黑山羊的好去處。今年該村傳出喜訊,柚子和蔬菜等產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僅此一項,村里戶均收入3萬元以上。
付華柏告訴記者,用好路,促進城鄉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融合,形成了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格局,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修好路、護好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解決“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難題,上栗縣還以打造“四好農村路”為契機,開通了4條客貨郵一體化運輸線路,打造了1個縣域物流聚散中心點,2個快遞企業,8個鄉鎮綜合服務點和N個村級物流點的三級物流體系,實現了電商進村、快遞入戶、出行無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