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癥救治醫療隊在2月7號抵達武漢,在武漢堅守了62天,這支醫療隊里絕大多數是40歲以下的青年骨干,約占到80%左右。在面對這場疫情的時候,面對病毒毫無畏懼,在診治過程中面對一些臨床問題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在這個過程中,快速的結合吉大一院多年來醫工結合的科研優勢,利用自己的發明創造,迅速申請專利,然后再應用到臨床當中,所以既保證重癥救治的效果,又保證在重癥救治的過程當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
在武漢的臨床一線,一共進行了四項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都是結合了在臨床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臨床問題。 發明創造的第一個,就是多功能的防護面屏。在武漢隔離區里醫護人員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三層帽子和兩層口罩。所以面臨一個問題,在防護區里面醫生和醫生之間或者醫生和護士之間的溝通十分的困難,就是說,在一個醫療區里如果想喊另外一個護士的話是沒有辦法進行的。而且醫生在查房的時候大家溝通起來也非常的困難。還有一個具體的問題,就是穿著防護服長時間的工作,會面臨一個缺氧、乏氧的問題,很多醫護不能長時間在隔離區里面工作,結合這樣一個情況,發明了多功能的防護面屏,做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這個多功能防護面屏,把骨傳導耳機和話筒結合到防護面屏上,在防護面屏上配備了一個攝像頭,最重要的是防護面屏還攜帶了一個制氧裝置,這種制氧裝置在防護面屏里面形成了一個高氧濃度的環境,解決了在隔離區溝通的問題,解決了視野不夠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也解決了乏氧的問題。這個多功能防護面屏目前一代產品在武漢期間的時候已經在臨床當中開始應用,這里面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還在進行二代產品測試。 第二個發明創造是現在每天大量使用的咽拭子采集裝置,給患者進行咽拭子采集的時候,患者容易嗆咳,容易發生噴濺,這種情況下,即使戴著防護目鏡,也會給采集者帶來感染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很簡單的在原來的咽拭子上做了一個防護罩,在采集的時候,相當于用防護罩把病人的口鼻遮掩住,這樣給采集者多了一層防護,是一個非常簡單實用的發明創造。 第三個在臨床一線發明的就是一次性氣管插管防噴濺隔離巾,在武漢后期,在重癥治療攻堅戰的時候,在氣管插管或者做支氣管鏡的灌洗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恰恰是這兩個治療措施對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是很大的。我們利用原來的手術巾增加了一個透明薄膜,里面加了三個可操作的口,在處置者和病人之間形成了另外的一個防護的措施。所以,一次性防噴濺隔離巾用途很廣,目前還在同濟當中應用。 第四個是在隔離區發現的一個問題,是無法使用常規必須用的聽診器,在這次過程中需要用聽診器聽診患者肺部的情況,第一時間知道患者肺部氧合有沒有改善,這種情況下,無法使用正常的聽診器,就發明了一個增強型的傳染病專用聽診器。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形成真正的樣品,但是這四項發明在武漢的時候都已經申報了專利。這些發明創造對醫生來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在武漢期間快速的形成了產品,應用到臨床,既保證了重癥治療效果,同時也最大程度降低了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這也是吉大一院重癥治療團隊的特色。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中國網
編輯:孔佳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