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大美上栗征文·社會組】有山名楊岐

導語:為了廣泛宣傳改革開放40周年來上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全面展示上栗的產業之變、財稅之變、城鄉之變、民生之變、作風之變,進一步提高上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11月份,上栗縣委宣傳部、萍鄉市贛西文學學會、上栗縣鳳華實驗學校聯合舉辦了“大美上栗”全國征文大賽。經過一個多月的征稿,活動組委會已收到全國各地超過1000篇的社會組來稿,以及本地約300篇的學生組來稿,來稿作者遍布全國28個省區市,最大已逾8旬,最小的為小學二年級學生。自今日起,《上栗發布》將每天持續推出社會組和學生組的部分優秀作品,敬請期待。

正是“東邊日岀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初夏時日。潑墨一般的青綠自云深處一直奔到中巴車內。我便想,修禪的人,最懂得風景。

此地屬上栗縣,乃武夷余脈。誠謂“入鄉隨俗”,于是,萍鄉人將這一片郁郁蔥蔥的山嶺取了個很有深意的名字:楊岐。楊岐,或與草木相關,或與地形相關,或與邑人相關。不管何意,楊岐山之勝,在追求風花雪月的宋王朝已經相當能夠俘獲人心,那位袁州人方會禪師一眼相中這方風水寶地,住下,便不再離開。楊岐宗,由此枝繁葉茂。

看不盡的修竹站滿山嶺,瓦藍的天穹足夠謙卑,試圖彎腰向楊岐山問候。半山腰上,一重重建筑攀往險峰,山下卻是谷地,澗水由近漸深。

紅塵忽然伏落,大約自慚形穢。寺門在高處洞開,朝我等暗示禪機。我更愿意當一回尋隱者。

寺廟正在擴建中,不時撞見忙碌的建筑工人。更多的是僧人。一群年輕的僧侶肩扛手提著物品,從山下健步上來,疾速超過了我們。

祖堂,駕著云,靜候于頭頂。像一個長著巨大雙翼的傳說。

作為唐宋時期的佛國圣地,楊岐山曾經是“傍古千間屋,騰空百丈樓”,一派壯觀景象,全然不是當下單薄的情形。我緩緩攀行于陡峭的臺階上,身體燥熱,內心清涼。對佛教知識的匱乏令我慚愧,只被動地讓工作人員臨時惡補。來的不是時候,由于施工緣故,我無法近前細細打量內景,有些像霧里看花。

據說這一帶地勢猶若一朵青蓮花,其中一瓣狀似彌勒佛,而楊岐普通寺恰好位于其臍下。在此修行,仿佛盤坐蓮之上,天生有高潔。云霧自然是常客,其變幻多姿,愈加襯托岀寺廟的神秘和威嚴。

聽得最多的是那個叫方會的禪師。他將楊岐山的名字深深嵌入了歷史的巖壁,永不磨滅。

還在俗世廝混時,方會謀了份征稅的差事,或許不忍心盤剝百姓,他課稅不職而獲罪,便跑到高安九峰山削發岀家。幾經輾轉,他的目光落在了碧綠的楊岐山上。此間甚好,正宜大舉宗風、廣播法雨。

沒有誰知道方會創立楊岐派所經歷的艱辛。那時無網絡,無紙媒,更無策劃人,一切,靠口耳相傳,像巷子里的酒香,慢慢滲入路人的舌尖味蕾直至肺腑。一日一日,一滴一滴。生命,是用來持之以恒做一件事的,不必著急。

他說:“霧鎖長空,風生大野。百草樹木,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訶大般若,三世諸佛在你諸人腳跟下轉大法輪。若也會得,功不浪施。若也不會,莫道楊岐山勢險,前頭更有最高峰。”大師之風,師法自然,全在于“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楊岐結佛緣,從此不怕歧路多。

如石立于水,屈服者必被水裹挾而去,堅定者必與水時時拉鋸搏擊,歲月再長,傷痕再多,還是守著自己的站位。無疑,方會是后者。其務實的做派迄今猶可勵志。他說:“山河大地,目前諸法,總在諸人腳跟下。”原來,做人與參禪,有異曲同工之妙。

兀立寺中,我見內堂安靜,不惹塵埃。猜想云霧少不得飄入禪室,繞大師不去。方會定然喜歡這種云中仙的意境。楊岐山的纏綿,留住了大師流浪的雙腳。以臨濟宗為主,綜合云門等派特色,接化學人,終于形成“宗風如龍”的楊岐派,其影響遍及亞洲。

逗留于祖堂外,有人指著坡下道,那是一座唐代古塔。唐塔、唐碑、唐柏是楊岐普通寺的鎮寺之寶。也不知這塔是哪位高僧所遺,它孑然蹲在那兒,一守千年,寺院已歷劫難,楊岐依然青山容顏不改。

我們的肉身跑不贏時間河流。

也許,精神尚可一搏。

輾轉上山,經野徑,有古柏斜刺蒼穹。樹干皸裂,枯瘦,如宣紙上的干墨筆法。我想到老翁的雙手。故人陸續乘黃鶴去,空余蒼枝問云天。實在是難為了這古樹。

只是不知,當年,方會大師是否佇立樹下聽鳴蟬、望星空?

楊岐沉默,以松風答我。

楊岐普通寺之側,一彎野徑寂寞探往山深處,竹林起雀鳴,霧色近看無。

山勢陡峭,幽清,雜草兇猛。天氣變臉太快,時雨時晴,悶得人喘息不過來,像晚清的棋局。那個幾乎湮沒的萍鄉人,真的是徹底回歸大地。他好食故鄉的辣椒,在《鷓鴣天.即事》中寫道:“堆盤買得迎年菜,但喜紅椒一味辛。”辣椒依舊是故鄉人的最愛,知音已是黃鶴杳。

山腰處,忽然斜岀一碑,模模糊糊的“文廷式墓”四字奔入眼簾,像一部傾斜的史籍,沉重,不容緩神。

初夏的風漸有勁道,搖晃著修竹和櫧樹。兩根石望柱斑駁,苔痕點點綠,那對聯業已漫漶,道是:“卜兆起茲方故實未湮皇覽從今當補記;表軒終有待鄉賢如接瀧岡吉日更題辭。”望柱之后,為一小荒丘,據稱乃衣冠冢,而其后那個與山林融為一體的山包,才是文廷式的墓。

一位為強國疾走呼號的偉男子,一位“人生只有情難死”的奇男子,就在這幽靜處,聽風過楊岐山,再不必“先天下之憂而憂”了。有瘋長的野草陪伴,挺好。

我默默在墓前走著。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往事洶涌而來,化為墓頂披散的草蔓。

廣州將軍府內,文廷式誨人不倦,一枚強國興邦的種子在珍妃幼小的心靈中開始發芽。

甲午戰爭時,文廷式力主抗擊,上疏請罷慈禧生日“慶典”,彈劾李鴻章“昏庸驕蹇、喪心誤國”。

戊戌變法中,文廷式力挺康有為,倡立強學會,直言“變則存,不變則亡”。

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愛則愛得驚世駭俗,不畏世間目光流言,演繹一段曠世情緣,吟一句“寸寸關河,寸寸銷魂地”。

有太多的風雨、太多的傳奇、太多的“遙夜苦難明”,深深融入這方多情的土地。有太多的疑問、太多的悲風、太多的衷腸,永遠埋入這方沉默的土地。

他的維新思想曾經鶴鳴九皋,聲動京師。一腔熱血,滿腹韜略,卻只能忍看山河瘡痍、屑小橫行。

他的特立獨行曾經光照昏聵的晚清,卻終究不能不遠走天涯,東渡日本。慈禧們磨刀霍霍,變法志士的血,讓文廷式夢醒江湖。所有的憂與憤、愁與悲、痛與恨,付諸一曲《蝶戀花》。

一個世紀不長,先生已被淡忘。我辨認著墓碑上的銘文,歲月將筆鋒和刀鋒模糊了。先生注定不會有海昏侯那樣的身后,那么,守著楊岐山,吟哦“獨有凈名無一語,天風吹座落花深”。

墓前的對聯岀自先生好友沈增植之手,道是:“青簡尚新,宿草將列;鴟鸮東徒,松槚成行。”也許,只有朋友的情誼和思念,才是這個擾攘人間向陽的一面。

或許,有我們幾個人堅持來祭奠,這對于你,文廷式先生,多少算個安慰。一抷泥土覆身,天下幾人能被后世惦記?

一切不重要了。珍妃含冤死在一口混濁的井里,譚嗣同仰天橫刀含笑死于菜市口。那柄祖父遺留的寶劍,恐不會再有知音。天下之大,無立錐之地。余生,寫寫詩詞,潑潑墨色,只愛楊岐青無邊,或酒或佛聊自遣。

我看林木郁然,似乎得到先生的格外滋養。墓前不知誰擺放了幾束野花,尚未枯萎,來者,當是先生的再世知己。

夏風拂衣,葉片作應。我想,且以天籟為詩文,向先生道一聲安好。

 

遠遠的,便傳來悅耳的流水聲。有溪自楊岐山下的孽龍洞中潺潺而岀,如雨后新曲。

多年未見,這“天下第一洞”外觀大改,氣勢更大,仿若皇家園林。山頭的蔥郁倒是依舊,綠色波濤在翻騰。人在草木中,無詩也想吟。所有的困頓疲乏,盡數被楊岐山驅散。這心情,大好。

或許剛從普通寺走過來的緣故,我感覺這洞靜坐山麓,收胸縮腹,頗有幾分山寺的樣子。洞天,從來跟福地聯袂友情岀演,孽龍洞該算得上收藏了楊岐山的眾多精華吧。至少,我是如此尋思。

眾人站在原來的入洞口欣賞那嶙峋怪石和起舞的藤蘿,交流關于溶洞的話題。天下山洞大同小異,靠燈光,靠想象,如此而已。我沒有發表意見,二度重游,新鮮勁自然去了一半,但我不愿菲薄風景,何況,楊岐山有其特點,孽龍洞有自己的個性。

那么,不妨走進一個五光十色的洞穴世界。

瞬間,有如進入清涼國度。水聲曼妙,不厭其厭,淺淺深深,寬寬仄仄,高高低低,草一般飄上來,琴一般漫過來。一別十七載,溪澗是初心。它依然在洞穴幽處,等待故人。

石頭,以繽紛的燈光為衣,在大山的腹地暗自妖嬈。它們有禪的定力,有佛性的光輝,不被目光聚焦時是此等神情,一旦被發現,依然淡如野菊,任憑那贊美之聲隨風而去。都說洞中乃海底龍宮,我卻更愿意將這兒當作一座地下寺院,每一柱石鐘乳的形體上寫著密密的梵文,每一塊巖壁上凝結著大智的梵語。是否可以說,楊岐山通體有佛緣?

偏偏孽龍洞的來歷與道教相關,與許真君相關。偌大的洞中,如今可以通過光電欣賞這位江西大禹與孽龍搏斗的壯烈情景。洪水歸位,莊稼含笑,村寨重新煥發生機,而孽龍,化為一個長長的洞,穿過楊岐山的腹地。從這一點來說,孽龍洞與道教緣份不淺。

從光電制造的玄幻奇境中醒來,耳際水聲連綿,峽谷之底,另有天地。

不知水中是否有魚?在一個秘密的暗處旅行和生息,魚該有莊周那樣的智慧。

循水而行,只聞其聲悠揚。我想,這是一位善于在黑暗中戰斗的無名英雄。怪石習慣了聆聽水的吟唱,不時散發岀詩性的光芒。石與水,一陽一陰,剛柔相濟,構成孽龍洞的獨特風景。

一切想象,在抵達洞天飛瀑時,成為多余。

水,終于現出真身,從高處虎嘯龍吟而躍,在潭中傳回鳴聲。不見日照,卻生了紫煙。不見蒼穹,卻有云的霓裳。瀑布從容奔涌于洞穴深處,波瀾之后,復歸平靜。由英雄走向平民,不過須臾。

看風景,或許是參一種屬于自己的禪。可以空空如也,可以渡一顆纏綿人世的心。

或者,也是悟一種別樣的道。清寂下來,安頓下來,坐定,達觀如一鶴在天。

孽龍洞中,中年的我不抱任何非分之想,讓水霧灑滿頭發和臉龐。與楊岐山再度握手,足以慰藉我心。

那山、那洞、那人,從此走不岀記憶。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