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文化上栗》之地名溯源(一)探尋上栗歷史的足跡

原創:上栗縣文廣新局指尖上栗2016-09-30

上栗電視臺官方微信公眾號

開 欄 的 話

縣委縣政府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作出建設文化名縣的戰略部署,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是適應提升上栗綜合競爭力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把握了大勢,回應了關切!

開辟《文化上栗》專欄,旨在弘揚傳統文化,留住美麗鄉愁;關注經驗做法,激發創新活力;聚焦項目推進,促進大干實干。建設文化名縣正當其時。愿本欄目的推出能激發全縣在文化領域更多的創新因子,助力我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文化上栗》之地名溯源

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義。如果這地方有其獨有的歷史與命運,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

本欄目由上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推送

(一)探尋上栗歷史的足跡

中國煙花爆竹之鄉——上栗

上栗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人類活動呢?

在上栗這塊土地上,一萬多年以前,從自然條件、氣候、地理環境來看,已完全具備了人類生活的條件。七十年代末,在我縣赤山鎮的寶塔嶺、桐木鎮的荊坪、雞冠鄉的豆田、上栗鎮的施家嶺等地陸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石矛、石杯說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

石器

上栗原來就是萍實里?

春秋末年,上栗原名“萍實里”。“里”是古代行政區劃,相當現在的鄉鎮。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楚昭王渡江獲萍實于此,今縣北有萍實里,楚王臺也。”可知“萍實里”即指上栗一帶。

楚昭王渡江渡的正是栗水河。在今上栗鎮新建與水源搭界的栗水河上,有香水渡,從這里過河是往楚山必經之道。清楊炳中有《香水渡詩》:“古渡經游軌,而今水亦香。停橈尋舊地,野戍半斜陽。霸業銷沉久,童謠歲月長、郎吟還小立,煙靄渺蒼蒼。”

楚王臺

什么時候改名為上栗呢?

據說,上栗之所以叫上栗,還只有二、三百年的時間。

楊岐古寺

這里當時有一片茂密的栗樹林,沿著栗河而上,很少有人煙。東晉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4年),在道士彭云開的倡導下,在栗水河南岸,距離現在南街東面大約二百米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取名“佑神觀”。觀內有財神、龍王、觀音的神像,后殿還有煉丹井。這個道士修身養性、修道煉丹的地方,大概就是上栗最早的建筑。

楊岐寺

萬壽宮

唐開元年,佛教傳入上栗地區。楊岐山、瑤金山先后建起了寺廟,寺里的和尚經常來這里講經說法。

瑤金山寺

到了元末明初,栗水河兩岸開設了茶館、客棧和商鋪,供朝拜的和尚、過往的客商打尖和住宿。這就是市鎮的雛形。

栗江橋

這以后,外地的移民紛紛來這里定居,修建宗祠,架設橋梁。人口日益增多,房舍、廟宇也不斷興建。萍鄉、瀏陽、醴陵等地的商人來此進行貿易,市面日漸繁榮。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巡檢官鄭時敏帶領商人和百姓修整街道。

明清時期栗水河畔

上栗老街

到清道光年間,街道已有一里半長,商人和居民達三百多戶,成了萍鄉北部的重要集鎮。

栗水河

由于這里多栗樹,而且栗樹林多在栗水下游,集鎮在栗水的上游,所以取名叫“上栗市”,并冠以“小南京”雅號。

上栗曾經屬湖南管轄?

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上栗地區(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長平)屬湖南臨湘縣管轄(據醴陵縣志)。東漢初(約公元50年初),醴陵從臨湘縣析出設醴陵縣,時醴陵縣境東至萍鄉楊岐山,上栗地區仍為醴陵所轄。

栗河晚景

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上栗地區從醴陵析出劃歸豫章郡康樂縣(今萬載)管轄。《醴陵市志》有“后萍鄉楊岐山西南一帶從醴陵析出”之記載。

位于小水村的爆竹祖師李畋故居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康樂縣,上栗地區劃歸萍鄉縣管轄。五代十國及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期,上栗地區均屬萍鄉縣管轄。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中共湘贛鄂省委決定,將上栗、桐木、長平3個區劃歸中共宜萍縣委領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宜萍縣委撤銷時,上述地方仍為萍鄉縣管轄。

2001年元月11日   縣政府辦公大樓正式啟用

新中國成立之后至1971年元月,上栗成為萍鄉市下設的一個縣級區。1997年12月15日,上栗撤區設縣至今。

栗水河畔·老水塔

  部分攝影由袁一萍提供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